看韓劇學心理【紙房子韓國篇】角色示範:淺讀依戀理論5重點



上個世紀初,心理學家迎來重大突破,研究人類幼年受到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影響,將造就一個人形塑自我性格發展,進而左右應付人際關係的行為。

影集【紙房子韓國篇】當中,幾乎所有主角都有扮演出依戀理論中所述可能遇到的依戀障礙行為,以下整理劇中符合依戀障礙的行為,並以角色作為範例解釋。

(封面 | 照片來源)

▲影集紙房子韓國篇 劇照 | 來源


1
依戀理論

依戀理論是關於人類關係的心理學、進化論和行為學理論。最重要的原則是,幼兒需要與至少一名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,以促進安全型的社交模式和情感發展。該理論是由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制定的。

簡單來說,依戀、依附、依賴,人類受依戀對象發展心理行為,進而影響人際關係的經營策略,主要分為三大類:安全型、焦慮型、逃避型,一個人可能有多種複雜的依戀行為,多數人不會完全只屬單一類型。

▲ 參考書目 | 依戀障礙: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,好好愛自己?

2
依戀障礙

  • 柏林:不安全型依戀

當依戀受到嚴重傷害時,有人會不再尋求依戀,也有人會向所有人尋求依戀,過與不及,皆屬依戀障礙。

影集<紙房子韓國篇>第二集一開場,是柏林小時候的回憶: 九歲的他和媽媽在脫北逃亡失敗,不幸被軍方抓回,媽媽也在過程中被射殺死亡,被抓進殘酷的勞改營,為了活下去,他開始一步步走向冷酷無情的犯罪領導性格。

▲ 劇中角色柏林 | 照片來源

母親是柏林的主要依戀對象,失去母親之後,年幼柏林經常受到獄友霸凌,獄卒也都是看好戲地在一旁等著為輸家收屍,所以柏林為了生存必須強悍,漸漸地,他以傷害他人為自己茁壯,不再膽小怯懦,靠著自己的暴力行為讓別人聞風喪膽,如此才能不被欺負。

回到搶案發生,搶匪首腦”教授”在事前準備總不斷告誡其他搶匪:「只有讓人質們安全、毫無傷亡,最後我們才能全身而退」,但一幫人佔領造幣廠期間,柏林卻一意孤行,認為人質需要”殺雞儆猴”才能達到阻嚇的效果,以利統治,為戲劇發展帶來幾度刺激高潮。

抑制型依戀障礙:不向任何人尋求依戀,時刻保持警戒心

參考書目<依戀障礙: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,好好愛自己?>P.39
  • 里約 :矛盾型依戀
▲ 劇中角色里約 | 照片來源

里約出生醫生世家,更是家中獨子,父親對他給予厚望,卻也給盡了生命壓力。里約看到血會感到暈眩不適,但父親仍堅持他必循家門走醫學之路,對於里約擁有網路駭客的天份不屑一顧。
里約從小感受到的愛像三溫暖,看似集萬千寵愛,卻經常飽受父母冷嘲熱諷。

唯有受到父母的認同、讚美,孩子心理才能建立安全堡壘,才能有安全感支撐,反之,若是父母給的愛是有條件的,做得好、符合父母價值觀才能獲得肯定與關愛,接收不穩定的行為反饋而成長的孩子容易陷入矛盾、焦慮的心理性格,使得人生更為混亂。

在父母的否定中成長,是產生不安全型依戀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,即使孩子擁有突出才華或優點,仍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遭到父母否定,甚至被父母視為麻煩。

參考書目<依戀障礙: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,好好愛自己?>P.83

總是在討好別人的原因,是害怕被討厭、被拋棄,有這樣的人格特質可能溯源於童年成長環境的照顧者,給予有條件的愛,一下寵溺無比,一下又因沒有達成照顧者的期待而備受冷眼,「需求」和「拒絕」共存,很想要被愛、有歸屬感,卻又很害怕被拒絕、被傷害,反覆如此造就的依戀行為,便是時時感到焦慮、矛盾。

  • 東京

依戀關係是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發展而成,主要照顧者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重要他人,另外,「環境」也可能對一個人的依戀養成產生重要的影響。

劇中故事設定南北韓統一,北韓女主角「東京」原本活潑開朗,懷揣著奔放熱情自由的南韓夢,但南漂之後卻深受資本主義現實之苦,原本幻想的美好被骨感的現實打回原形,被房仲騙錢、被南韓人歧視、被逼著追錢討生活等,憤而轉變乖戾。

▲ 劇中角色東京 | 照片來源

在親人好友的圍繞下成長的孩子,與暴力、霸凌、否定之下成長的孩子,其依戀形式必定截然不同,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所有累積的經驗都會在日後形塑個人的依戀形式。

參考書目<依戀障礙: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,好好愛自己?>P.91
  • 奈洛比:反社會行為的背後成因

有一幕戲相當經典,我印象深刻。依照各自所長,奈洛比被分配到負責人質印鈔票之監督工作,一個原印鈔廠的職員大叔發現鈔票印刷問題,立刻被一旁同伴輕聲阻止:「我們在幫罪犯印鈔票,你這麼認真做什麼?」,後來奈洛比注意到動靜上前盤查,不用等旁人開口,她自己就發現了印刷問題。她是詐欺方面的天才,對於鈔票研究,根本小菜一碟。

▲ 劇中角色奈洛比 | 照片來源

後來隨著劇情的發展,奈洛比的個性越來越立體,她是一個騙子,聰明的騙子,也偷拐搶騙,對人性始終保持懷疑。

有依戀障礙的孩子,往往從小就愛頂撞大人或惡作劇,甚至做出偷東西、破壞物品、欺負弱小等行為,這些行為多半來自內心累積的寂寞與憤怒,只要父母養育者給予關心和疼愛,通常就能改善問題。

參考書目<依戀障礙: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,好好愛自己?>P.137
  • 丹佛
▲ 劇中角色丹佛 | 照片來源

與父親“莫斯科”共同加入這場驚天動地的搶案,自幼經歷母親離家出走,深受被母親拋棄的陰霾所苦,所幸父親不離不棄,含辛茹苦養育丹佛,父子兩人相依為命,造就丹佛單純直率,卻也個性火爆、感情用事。

在不穩定的依戀環境中成長的孩子,由於無法學會交際互讓的柔軟性,只能用堅持己見的方式來保護自己,固執、逞強、一意孤行,明知對自己沒有好處卻無法阻止自己,容易表現出不具功能性的憤怒或執著,傷人傷己。

參考書目<依戀障礙: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,好好愛自己?>P.115
  • 宣佑真:逃避型依戀

除了綁匪們,全劇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,警方的談判官宣佑真,與教授、時局鬥智鬥勇,不讓鬚眉,嚴謹自律,觀眾視角能清楚地看見她如何勇挫職場上的大男人們,卻又如何不善表達情感,遲遲無法回應教授的感情,以此我推論她的感情觀屬逃避型依戀。

▲ 劇中角色宣佑真 | 照片來源

比起親密關係,更追求距離感,對任何事都保持清醒,所以時常給人冷靜無情的印象,但也可能這是她的保護色。很多人都曾經歷過,結束一段痛苦的愛戀後,需要一段療傷期,期間可長可短因人而異,有些人因此將自己封閉起來不輕易接受其他情感,有些人可能不自知,是依戀障礙作祟以致讓自己無法接受新的機會。

逃避型依戀典型表現:對伴侶的痛苦無感,被要求幫助時會產生憤怒感,認為愛不需要執著,隨時可遺忘,但對工作或自己興趣的領域,經常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主張,能在這些被其視為“聖域“之處成長茁壯、表現亮眼。

參考書目<依戀障礙: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,好好愛自己?>P.195


3
我的心得

其實我每次打開這本書,就算原本很好的心情,都會瞬間跌落,因為文中提及的每一個行為、每一個故事,我幾乎都能在身邊找到有類似情節的朋友,書裡寫著創傷之後的行為分析,我看到了許多人的樣子,包括我自己。

「原來如此!」看這本書一直得到新的理解:原來我之前這麼做是因為如此、原來那個人那樣做是因著另一個原因⋯原來很多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,被依戀關係影響得這麼深,無法自拔。

我們常常口中說原生家庭,卻也常忽略自己能夠創造的,比原生更多,在意識到這些行為之後,更應該靠自己爭取新的行為模式,讓自己走出自己的路,不再為過去束縛。再生。


Information


👇粉絲專頁👇
😁歡迎來玩哦😘

#我是文青粉藍
#感謝您的收看

2024 年 5 月
 12345
6789101112
13141516171819
20212223242526
2728293031  

發佈留言